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党的建设

读《王阳明全书》有感

发布日期:2022-08-31 17:46 来源: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机关工会 作者:史凯

近日,在网上买了一套《王阳明全书》上下班的地铁上看看既消磨时间又增长知识,读着读着就读出来了不一样的味道,也是自己的一点感想。

知易行难,以南宋程朱理学成为儒学和哲学主导性学派为标志,中国人在知行即认知与实践的探索中一直执着的认为知难行易。有的人为了在知上领悟深刻道理,竟执着的格竹子,格眼前的一切事物,对事物存在的本身去思考,脱离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与循环之道。始终没有从自然法则即存在即合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宋以后随着理学的发展壮大,潜移默化的植入统治阶层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之中,知与行就有些渐渐脱节,就有些割裂,很多社会上发生的事和在所谓大儒背道而驰的行止很难解释的清楚了,明明有些人道貌岸然言行举止有君子之风,然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利益面前却与圣人要求南辕北辙,相去甚远。王阳明在格竹子格出病也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来后,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怀疑,因为很多事情是解释不通的。在龙场悟道提出心学并日臻完善后,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良知。宣扬人人皆可入圣,因为心学主张的是人心即天理。提倡大家要知行合一,要致良知。心学对后世影响极大,传至如今,仍然是我们很多人为之努力实践的。

存天理灭人欲本身不是伪命题,错就错在对天理的阐释上,宋理学程朱认为天理即是四书五经中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是孔子论语中一言一行。岂知论语也是孔子弟子所录孔子的言语,就像现在的名人名言一样。大家都知道,每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在当时都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的,一句话脱离了当初的语言环境,与当时说话人处境和心境割离的话往往是没有什么具体意思的,如果强行抽出来或者断章取义解释就会脱离实际,甚至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有些话可以听可以信,但是很多话不是当面说或者了解说话人当时所处环境那么就应该思考一下。

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向着知行合一的方向努力,即使做不到知行合一,我们也要有良知,有是非之心,知善知恶,为善而不为恶,哪怕是做一个平凡人,也要是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无害的人。三国时刘玄德对后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后世极为推崇,说的就是良知。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人人成为世之典范。《世说新语》讲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伟大出于平凡,奇迹出于平淡,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我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起码基本上言行一致,那样我们也就做到了知行合一,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低调做人常思三省。古人讲,所谓福祸相依,在别人都以你为荣和羡慕称颂的时候,也就是说光环围绕着你的时候,你更要有戒惧之心,要对自己今天所拥有的有敬畏之心,戒惧之心。这样的话才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才不会被眼前所拥有的蒙住双眼,得意忘形不知所以,最终犯下不可逆转的错误。人生的路极长,有时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何出发,从哪里开始的,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的成功,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是怎么来的。那么我们走的越来越远,越来越成功,拥有的越来越多。

我虽未曾去过贵州龙场,瞻仰阳明先生悟道之所,我私以为,不去又何妨,去了又如何,不过是徒具其表罢了,早已没有了龙场悟道所具备的种种条件了。何以如此讲呢?孟夫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盖因其自然条件之艰苦,思想之苦闷,于是方能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因此,我们今天去龙场重拾龙场悟道之所,明代时期龙场的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与人无法交流的苦闷精神土壤已不在了。

回想阿里的5年,西藏的8年多时间,自己的内心总是充实的,虽然每天起来面对的都是艳阳高照,就连天气都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但是却是最值得给人讲的,此生最值得与人炫耀的一段时间。回到西安工作生活这么多年,或许是思想囿于城墙里吧,每一天感觉都是在重复着昨日,每一年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日子逐渐在麻木无动于衷里慢慢溜走了。现在就连读书也没了当时的那份静气,那份虔诚。

浮华如白驹过隙,流矢易逝,却障眼于世人。然人皆追逐之心,千古不变,故其当称之业障,真不为虚也。人生如梦亦如电,岁月转眼间。诸事无成心茫然,唯有孤寂仰天叹。吾观之若除此业障,当须瑾守一心,慎独,慎言,慎行,恪守君子之道,笃行知行合一,静以修身,致良知。

身教胜于言传,事实胜于雄辩,一切皆在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孔孟之道在乎言行一致,因此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不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是我们时常无法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脚下的路太多并非是好事,在需要抉择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犯难。做一个风骨之人,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有思想有风度。不要试图让别人无条件对自己忠心,世间哪有那么多廉价的忠诚。你能给别人多少别人才能给你多少忠诚。更不要试图用人品去征服别人,你的人品也许一文不值,也或者只是希望别人永远以圣人之道要求自己,而自己却总是屡屡突破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