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林: 《努力发展茶叶生产》(《永远的西藏——七省区西藏离退休同志回忆录》文稿之四十)
努力发展茶叶生产
吴玉林
上世纪60年代,上级责成我所在的生产建设师五团建设农场。团长纪建伦、政委郭一致带领一班人,专门请了自治区农学的专家对易贡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论是这里大部分土地属于酸性,适宜发展茶叶生产。经过走访群众、多次研究、请内地茶叶专家考评,并报经生产建设师同意,我团确定了“以茶为主,粮食自给,扩大水果面积,兼种蔬菜,稳步发展畜牧业”的经营方针。
目标确定,说干就干。
当时,场里只有两名对茶叶生产似懂非懂的技术人员。党委决定,向书本学习,边学边干。场里从黑龙江引进第一批茶种,第一年就育种20亩。在此基础上年年育种,年年育苗。1966年,第一批茶苗出圃,大家就挖沟施肥,种植茶树50多亩。5年后,茶树可以开始采摘茶叶了。
采茶容易制茶难。因为没有机械,没有技术指导,各项工序全部靠人工实现。
制茶第一步是炒茶。刚开始,采回茶叶量太少没法炒茶。随着茶园面积逐年增加,采茶数量不断增加,我们用土办法,撑起大锅炒。茶叶在铁锅里必须不停地翻动,否则就会炒煳报废。我们开始是用木棍搅,这样炒出的茶叶好的好、煳的煳。我们发现,主要问题是搅拌不均匀。后来采用了一个办法,让工人在师傅的指导下,戴上手套趴在铁锅上搅拌。这样炒的茶叶质量好,可是人分外受罪,炒锅的热度使人难受。
1974年,吴玉林(左)与同事郭义发(中)、王大国(右)在易贡茶场合影。
第二步是揉茶。还是靠人工站在案板前,像洗衣服一样使劲揉搓。
第三步是烘干。照样是人工在铁锅上操作。
第四步是筛选。用筛子筛,人工选,去杂存真。经过流水作业,当第一批茶叶毛胚出现在全场工人面前时,我们真是高兴极了!
第五步是精制。工人把茶叶毛胚经过细加工,制成各种商品茶。因为我们不懂技术,对这个环节一点招也没有。我们只好把生产出来的毛胚茶低价销售给内地茶场,让别人去得利了。
采新茶。(转自《西藏自治区画集》)
1980年初,因为政策调整,西藏的汉族干部工人绝大部分要在三年内全部调回内地。我场也制定、实施了人员三年内调的计划。人才的大量流失,给茶叶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但场里并没有放弃茶叶生产,还下定决心要再上一层楼,制出自己的细茶和粗茶。
1981年,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有一些基础的藏族工人出去学习,同时请内地茶场的技术工人过来指导生产。其中,四川名山茶场给予我们很大帮助。他们选派三名制茶能手支援我场。特别是一名叫郭光荣的师傅,从绘制车间蓝图到建设厂房、安装机器、调试制茶,各工序都懂,可谓是全能。我们自己烧砖瓦、烧白灰、请建筑队,仅用一年半时间,一个半机械化的制茶车间在易贡拔地而起。
到1986年,易贡茶场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场茶叶面积达1800多亩,其中成年茶园700多亩,幼年茶园或苗圃1100多亩。细茶的生产从蒸茶、揉茶、烘干、筛选到精制全部实现机械化。粗茶的生产筛、选、蒸、发酵、打包全部半机械化。茶场年产粗细茶3万公斤,成为西藏第一个茶叶生产基地。
参阅李朝贵、李耕冬:《藏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吴玉林,男,汉族,1938年3月生,陕西富平人,196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0月至1966年4月,解放军某部战士、班长,期间1959年3月进藏。1966年4月至1979年12月,西藏军区生产部、生产建设师5团10连1排排长、10连指导员。1979年12月至1987年10月,易贡茶场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副场长、场党委书记。1987年10月退休。现由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离退休人员服务处服务管理。)
责任编辑:张喜翠
- 西办离退休人员服务处圆满完成2021年度西北片区跨省安置...2021/09/30
- 怀念我的父亲王精武2020/05/26
- 咸阳干休所离退休第三党支部建设情况2020/02/13
- 第九章 发挥离退休人员作用2019/11/28
- 第三篇 服务管理 第八章 安置和服务管理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