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党的建设

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内地西藏班办学情况的介绍(节选)

发布日期:2017-05-31 20:41 来源: 作者:

胸怀伟大中国梦 致力民族团结教育   扎根内地西藏班 大爱情暖雪域格桑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西安市灞第一中学内地西藏班办学情况的介绍(节选)

高根宏

(2017年5月1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感谢西藏办领导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和设有西藏散插班的西安中学、西安高级中学、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负责西藏籍学生管理的4位老师围绕“怎样教育和培养西藏孩子”这一主题为办事处系统党员讲授专题党课,和各位领导畅谈民族教育工作的感受

我是从2012年7月份调任到浐灞一中的,当时学校还在筹建期,是一片施工工地。就是在这片工地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民族教育工作。浐灞一中2012年10月16日落成,是全国唯一一所陕藏学生相同比例的内地西藏班学校,全国唯一一所由开发区举办的公办性质义务教育民族学校。

在五年时间里,我带领80余名教职工,见证并经历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学校从无到有,从一片工地建设成美丽校园(已获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级“园林式单位”称号);第二件,民族交融经验积累,陕藏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共成长,他们从陌生到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培养了深厚的民族情谊,成为民族交融的纽带和桥梁。第三件,成绩从末到前,从内地西藏班最后一名上升到中上游水平,用三年时间扭转了在内地西藏班中长期落后的局面。

五年时间,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解决了陕西内地西藏班建设初期困难大、民族教育压力大、教学成绩差距大、民族交融难度大等“四个难题”。这个过程虽然是艰辛的,但是结果,都是令人欣慰的。

今天,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感受。

   第一部分:为西藏培养急需人才——内地西藏班

引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许成仓在2016年内地西藏班招生工作会议上的一句话,概括内地西藏班,就是十六个字:“成绩巨大、需求迫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1984年,教育部、原国家计委发文,决定从1985年开始,在天津、河北、陕西、云南等16个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各选择1至2所条件好的中学举办西藏班。1985年,16个省市内地西藏班开学。西藏内地办学作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一项特别举措,对加速西藏人才培养、促进民族交流与民族团结、保障国家稳定与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经过32年的实践探索,内地西藏班已经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为追求教育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目前,全国20个省(市)的82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班,现有2.71万名在校生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300余所中学、中职和高校学习。涵盖了初中、高中、职业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累计为西藏培养输送中专以上急需人才3.6万人,很多人已经成为了西藏各方面的中坚力量,其中有国有企业的经理、有关厅局厅长、副厅长、县委书记、县长、中小学校长,覆盖经济、卫生、交通、水利、教育等各方面,成为西藏发展,维护稳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骨干力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内地西藏班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爱心人士为西藏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他们不仅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组建了爱心家庭,也同西藏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内地西藏班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了解内地、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团结的桥梁。

第二部分:情暖格桑 爱满古城——西藏班孩子西安的“家”

首先,我提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特别爱护西藏班孩子呢?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占有祖国版图的八分之一,地处世界屋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西藏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千山之宗,万水之源,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此,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从祖国边境农牧区考入西藏班的孩子,内地西藏班更应该特别照顾,要为基层群众解难、为援藏干部解难,我们应该饱含感情,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培养一大批“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各级各类人才。

作为我省唯一一所承担内地西藏班教学管理任务的中学,如何办好这所学校,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也激起了年轻教师的激情活力和勇于干事的动力。我经常给老师们说:“我们是不在西藏的‘援藏’工作者”,我们时刻要发扬“243651”精神,即“为学生的快乐成长24小时,365天,一颗红心、一心一意,为陕藏学生的成才成才尽职尽责!”“24”即“24小时守候”,全体教职工全天候看护、全身心陪伴西藏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365”即“365天拼搏”,广大教职工经常放弃双休日及节假日,为学生及学校的发展倾注大量心血。“1”即一颗红心,全体教职工以校为家,承担老师、家长和朋友的角色,一心一意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一)拯救尼玛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真实事例:尼玛,一个来自西藏偏远山区的孩子,自幼营养不良并有先天性胃病,有次突然胃部大出血,生命垂危,医院六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却联系不到家长。在无家长的情况下,学校为尼玛选择西安最好的医院治疗。进行手术前,孩子躺在病床上微弱地对班主任王老师说:“老师,我是不是快要死了?我不想死,我想阿爸、我想上学……”说着眼泪流了下来。王老师说:“我就是你的阿爸,有阿爸在,你一定要坚强、一定能挺过来!”手术室外,大年初一的凌晨,学校班子成员和王老师一直在守候着,当医生宣布手术成功的那一刻,所有人激动得泪水肆意、欢呼拥抱。手术后日常护理也很重要,德育导师姚老师不顾自己年幼的孩子,专门让学校厨师为孩子制作营养餐送到医院,在医院陪伴尼玛直至身体康复出院。尼玛品学兼优,被评为首届“西安好少年”称号,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山东泰安第二中学。

综上所述:以上的事例,只是众多孩子中一个缩影,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事情,每天在我们学校发生。学校每年将8-9名西藏班和本地班学生和1名教师组成“德育家庭”,在德育家庭,导师是两地学生的思想引导者、心理疏导者、生活指导者、学业辅导者。学校以“全员德育”家庭为单位开展了元旦聚餐、越野赛、运动会等活动。寒假春节期间,我校组织德育导师带领“本家庭”两地学生到本地家庭“走亲戚”,当地学生家长精心准备可口的饭菜来款待西藏班孩子,场面温馨而感人。

内地西藏班的孩子,三年才能回一次家。甚至在春节和藏历新年,都回不了家。但是他们并不孤独,每天都有老师们的陪伴,甚至连学校里保安、保洁、宿管,工程、餐厅人员等,都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在各自的岗位上严格坚守,保障这些藏族孩子的安全、饮食、卫生,保障学校水电气暖的正常供应。

今年春节,学校带领所有班主任和孩子一起外出购物,除夕夜里陪孩子一起观看春晚,餐厅给孩子提供营养可口的饭菜,保安、保洁、宿管老师24小时服务。初一大清早孩子们就吃上了着热腾腾的饺子,中午聚餐更是丰盛。懂事的孩子们也不忘向辛勤的员工一一表达新年的问候和祝福。今年2月份的藏历年,意义更为特殊,是学校成立近五年来第一次全体藏汉学生共同参与的藏历年庆祝活动,在近千人的会场,大家欢聚一堂,共度藏历新年。

灞一中是藏族孩子最温暖的家,这里有无微不至的关怀,这里有感人的故事,五年来,都是我们这些可爱又可敬的教职工和孩子们一起度过每一个节假日。在灞一中,藏族孩子们已经把西安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把灞一中当作自己的家,把日夜陪伴在身边的老师们当作了“亲人”。

(二)帮助卓嘎、格桑,实现自我突破

真实事例:我校2015届卓嘎同学来自阿里地区普兰县,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因为她的汉语水平不好,她很害怕和老师说话,但她却又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孩子。来校第一个星期,她不小心把脚烫伤了,但是她仍然坚持每天按时上课,自始至终都没留一滴眼泪。前期,她的成绩基本在年级最后,加上很少与人交流,成绩也不理想,她严重缺乏自信心。后来学校成立了德育家庭,她认识了德育家长周老师。周老师也发现卓嘎的这些问题,几次和我商量,最终决定每天晚饭后让卓嘎去她宿舍辅导功课。刚开始孩子不敢去,后来她慢慢适应了,每天去找周老师,不知不觉中她的成绩进步很大。其实,每天二十分钟的辅导是其次的,主要是周老师给她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与关心,让孩子打消了在内地不适应的心理,让她敞开心扉,逐渐学会与人交流。三年后,卓嘎以623分考入了浙江湖州市的一所中学。

真实事例:我校2015届格桑同学来自拉萨,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来校一年后,上课经常睡觉,对老师的教育也非常抵触,父母为他的学习伤透了脑筋。没有人相信他能考上内地高中班。由于成绩和行为习惯不好,他很少听到表扬的话,但班主任任老师没有放弃他,想方设法推动他进步。开始,让他担任班干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给他制造受表扬的机会,并动员其他同学积极督促他,学习上降低标准和要求。初三第二学期,学校实行分层教育,针对学困生单独设立小班课程。刘老师尽量让他做能力范围内的试题,让他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进一步鼓励,形成良性循环。格桑自己也说过,他也很想好好学习,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他很感谢老师们对他的信任和鼓励。三年后,格桑以452分考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综上所述:以上的事例,只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一个缩影,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事例。自2012年建校以来,学校班额不断增加,管理体量增大。班额从2012年的10个班,增加到2016年的18个班;西藏班自费生从2015年的18人,增加到2016年的27人;学区生从2015年的30人,增加到36人,管理体量增大。针对以上问题,学校不断强化学生行为常规训练,时时讲要求,处处练规范,营造氛围,争取短时间见成效。在教学方面,结合藏汉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基础、语言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与教学实际,实施分层教育、培优提高等措施。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我校藏文、化学等学科取得联考第一名的好成绩;中考成绩更是逐年攀升,西藏班2013年中考录取率93%,2014年中考录取率95%,2015、2016连续两届实现零淘汰。

为加深西藏各地教育系统对灞一中的了解,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2013年至2016年暑期,灞生态区相关负责同志率“智力援藏”教育工作组成员,赴西藏自治区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市)开展教育交流考察、家访;先后2次奔赴“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商谈与阿里陕西实验学校联合办学等相关事项;听说我们的老师来到西藏,学生家长门特意赶来,只为老师们说声感谢,亲手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

(三)更多“格桑花”“小雏鹰”,找到西安的“家”

真实事例:德吉的“陈妈妈”—这次来宣讲之前,我们学校一个平时非常腼腆的同学德吉,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有一个汉族的妈妈叫陈静,我非常喜欢她,她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关心我,帮助我。即使她工作再忙,但是到了周末她都会挤出时间来看我,每次来都会给我买很多学习和生活用品,她经常问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家里面都怎么样。记得又一次,她来看我给我买了篮球,她说我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锻炼,增强体质。现在我每次和同学们打篮球的时候都会想起陈妈妈对我的关心。

真实事例:拉姆,一个来自于昌都地区贫困家庭的女孩,一个类乌齐县第一个考上西藏班的孩子,一个从小就没有父母陪伴的孤儿。自从她来到灞一中,结识了人生中第一位代理家长——郭英英老师。在郭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拉姆总是充满阳光地面对所有的人,她经常对同学说:“虽然我没有阿妈,但是郭老师就像我的亲妈妈一样,给我买衣服、送我新文具,带我游览兵马俑、世博园、大雁塔、古城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叫郭老师一声‘阿妈’。”一天下午,拉姆和郭老师一起参加学校“2016我们一起过生日”活动,生日会上,拉姆羞涩地说:“郭老师,您像阿妈一样照顾我,我能叫您阿妈吗?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报答您!”未婚的郭老师眼睛湿润了,她深情地拥抱着拉姆,说:“好,在我心里,早就把你当做自己的女儿了,以后我就是你的阿妈。”拉姆多次获得学校“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并连续两年获得西安市“美德少年”称号。

真实事例:2015年国庆节期间,一位从“虫草之乡”那曲千里迢迢来到学校的家长,他用生涩的汉语激动地说:“我们家过去祖祖辈辈都是农奴,是共产党、毛主席让西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党的好政策,让我儿子来这么美的地方读书。晋美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更是我们全村人的希望……”晋美,是一个内向的男孩,由于汉语基础差,刚开始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他的代理家长——灞半岛社区一位爱心志愿者王先生,经常放弃周末时间,带着晋美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补习功课,王先生说:“晋美就像我的亲儿子一样,我非常喜欢他。”逢年过节,王先生一家人都会陪小晋美一起过,王先生的儿子也和晋美成了一对“好兄弟”。经过“父子俩”的共同努力,去年晋美联考进入全国前10名。

综上所述:爱心,是人间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感恩,是我们能给予别人的最好回报。以上的事例,是我们学校“我在西安有个家”陕藏家庭爱心结对活动的一个缩影。这个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为334名藏族学生找到了西安的家,该活动荣获2014年度西安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第三部分:做民族交融的纽带和桥梁

就在上周(5月9日),第四宣讲组成员、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内地西藏班管理中心副主任泽旺扎西带队,率西藏自治区党委讲师团成员,来我校做“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宣讲,激励西藏班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惜大好时光,学好本领,立志报国,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建校以来,我校秉承“各美其美、合同一家”的办学理念,以“立足引导,重在教育”为原则,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重点、分层次、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使陕藏学子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1.研学旅行,增强文化认同

来自西藏的学生均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和松赞干布都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结合使吐蕃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得到空前发展,自此唐蕃结成舅甥关系,双方情谊如同一家。西藏学生到西安求学,就是回到了“娘舅家”。

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2014年暑假开始,我校开展藏族学生赴延安革命纪念馆、黄帝陵、西安各大高校参观的“红色之旅、寻根之旅、追梦之旅”。西藏班同学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聆听革命先辈光荣事迹;在壶口瀑布,感受奔腾不息的黄河;在黄帝陵,瞻仰人文初祖。此外,同学们还到杨凌西农大农博园、阎良航空科技馆参观学习。

自2015年以来,学校组织开展了“研学旅行”。“研学”,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学习,而是在游戏当中学习,在学习之中放松。游学本质是文化的融合,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世界观的一种绝佳体验。我们带领学生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白鹿原影视城、照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朱雀森林公园等地研学,不仅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为三年的初中时光留下美好回忆,更使孩子们走出了“自己定义的世界”,步入了一个“更加广袤的新领域”。

文化是薪火相传的,我校在组织学生参观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同时,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了文化观、历史观、国家观的培养,使大家懂得了自己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一个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赋予他们更加鲜活的使命。

2.交往交流,增强情感认同

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责任感,深刻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树立远大志向和良好品德。学校倡导全体两地学生在暑假期间,参加以“感受家乡变化、继承优良传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号召两地同学从家乡带1件能展示藏族和关中文化的物品,在学校进行“藏文化和关中文化”的集体展示,此活动共收集到近200件展品,包含藏族唐卡、香炉、服饰、马鞭等生活用品,以及汉族兵马俑工艺品、农民画等,种类繁多,进一步增强了全校师生对多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还有一项“暑期作业”,就是写作文《我的同学》。藏族学生写一名汉族的同学,汉族的同学写一名藏族的同学,要写出真情实感。一名本地班同学这样写到:“我原来以为藏族同学不爱和我们汉族的同学交往,故意和我们保持很远的距离。有一次,在餐厅打饭的时候,我拿了两个碗去盛汤,但是我排在最后面,看着前面长长的队伍内心非常焦急。这时候一名藏族同学次仁主动帮助大家,他让大家将碗都放在台子上,一碗一碗为大家盛满。我的心里不由得心生感激,我又重新认识了我的藏族同学”还有一位藏族同学这样写到:“有一次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独自在角落里哭,一名汉族同学过来安慰我,她说不要伤心,有什么困难讲给我,我帮你。听了以后我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后来我成了好朋友。认识你是我的福,我会好好珍惜。”

陕藏同学们的情谊都非常淳朴,他们之间建立起友善的关系。回顾新生入学时期,西藏学生大多内向、害羞,本地学生对他们感到好奇、陌生、甚至疏离。短短几个月,通过我校两地学生共同参与的军训、晨会、班会等,大家很快熟悉并主动交往交流。在同学之间,也不乏团结友善的事例,七年级央金左脚浮肿近半月行动不便,班中三名同学照顾她就医、用餐、学习和上下楼梯;七年级罗布双脚烫伤不能走路,同宿舍同学轮流给他送饭、搀他就医,扶他上下课;此外,格桑脚受伤行动不便,八年级学生雷志臻主动背他上下楼,展现我校学生不分民族,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

灞一中将民族“团结友善”的意识扎根在青少年心中,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学校共有社团11个,包括厨艺社、航模社团,以及摄影社、书法社、绘画社、足球队、篮球队、主持人班等。我校专门为厨艺社创建了平台,西藏孩子经过专业教师的指导,不仅会制作了饺子、包子等内地美食,还能制作出精美的蛋糕、沙拉等西式简餐供师生品尝,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在航模社团,同学们对航空航天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求知探索的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学校还专门聘请专业教练,为大家开设足球、篮球等培训活动,让两地同学积极锻炼身体、促进全面发展。

3.感党恩、献爱心

为培养同学们感恩意识,学校组织开展“与爱同行”——两地学生志愿者到儿童福利院爱心活动,让他们懂得将“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明白每个民族都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包纳别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的面对生活。两地学生志愿者到敬老院和社区照顾老人,为老人们整理房间、表演节目,送去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通过该活动,同学们将“感恩”之心回馈给社会,更加增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2015年10月,学校党支部带领优秀团员、少先队员代表,赴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小学开展帮扶活动。西藏班学生看到青坪村小学简陋的学习条件,相比自己在灞一中优越的学习和生活待遇,很多同学非常感慨。他们说:“祖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脱贫,却拿出资金支援西藏孩子的学习成长,党和国家的恩情不能忘。”

通过感恩教育和系列公益活动使学生们明白,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我的宣讲就到这里,感谢西藏办领导和同志们长期以来对民族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陕西“智力援藏”工作会做出突出的成绩,民族团结之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谢谢大家!

   (本文中藏族孩子都用的是化名)